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葡萄酒作为具有保健、丰富营养,又蕴涵深厚文化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葡萄酒产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原料品种的调整、技术装备的发展以及标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质量有了根本性的好转。首先,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以全汁葡萄酒为主的产品结构已经形成,干型、半干型产品比例过半,而且酒庄酒等富有文化内涵和品质的产品也得到了发展。其次,具有各自特色的葡萄及葡萄酒产区正在逐步形成,象烟台、昌黎、沙城、贺兰山等产区已经获得了原产地保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问题。产品质量不够高,尤其是市场上存在的劣质产品严重地影响着葡萄酒市场的健康发展;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根本问题是不同产区选用原料品种的同质化、栽培模式的同质化。因此,依据各自产区特点,选用适合各自产区的原料品种、品系,创建相配套的栽培模式和技术,开发具有产区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更好地推进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分析产区个性,研究品种特性。我国地域广阔,各个产区自然条件有明显的差异,为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产品奠定了基础。虽然有些产区也分析了自己的自然条件,但多数倾向于用几个基础参数(例如:纬度、全年积温、年降雨量、全年光照等)与世界着名产区比较,由此出现了“波尔多”之称。其实,仅几个基础参数是不够的,即使这几个参数基本一致,热量、雨量和光量在一年四季的分配是不一样的。同时,一天中的热量变化也不一样,比如昼夜温差的差异,降雨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阵雨和连阴雨,由于地形的差异还会影响到光的质量(例如水面)。除了气候方面的因素,土壤条件也很重要,各个产区的土壤质地、土层结构、土壤的营养成分也是不会完全一样的。因此,一个产区首先要分析本产区的自然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葡萄品种的特性,研究葡萄品种的发育规律,不同发育时期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以便选择更适合某一特定产区的葡萄品种。任何一个葡萄品种都有其自己的生物学习性和生长发育特点,它们的结果习性不一样、对不同病害的抵抗力不一样、抗寒抗旱抗瘠薄的能力不一样、对热量光照的要求不一样等等。只有葡萄品种的生物学习性和生长发育特点与自然条件相统一,才能够实现优质生产和生产效益的化。
2、开展区域化营养系选种。无性繁殖的每一个单株,都是该品种的一个营养系或无性系。在无性繁殖的群体中,选择和繁殖优良植株以保持和提高品种原有优良性状的工作就是营养系选种。所谓区域化营养系选种,就是在特定区域内,以适合该区域自然条件为目标的营养系选种。葡萄的营养系选种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普遍受到重视,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着名品种的营养系,如赤霞珠、美乐等的营养系已引进我国,生产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也进行了研究和试种。但是,毕竟不是在我国自然条件下选出的营养系,也不可能体现出我国某一特定产区的自然特色。只有在我国葡萄生产区域内进行营养系选种,才有可能选出体现我国某一特定产区的自然特色的优良品种的营养系,用这样的营养系才能酿造出具有产区特点的优质葡萄酒。
3、加强地方性品种的研究与应用。我国拥有悠久的葡萄栽培历史,特别是一些古老的葡萄栽培产区,多数拥有自己特有的葡萄品种。例如,山东、河北、天津的玫瑰香、龙眼是优良的鲜食、酿酒兼用品种,用其酿造的葡萄酒曾经获得大奖。再如蛇龙珠,用其酿造的酒果香浓郁,特点突出,但对不同土壤、气候的表现差异性很大,或者说对自然条件很挑剔,即使在蓬莱境内,不同地段都有很大的差异,为微区域化种植提供了研究空间。对这类品种不仅要加强营养系优选,保持和提高原有品种优良性状,实行微区域化种植,发扬品种个性,而且还应加强其酿造工艺的研究与创新。尤其需要大家关注的是山葡萄及其杂交品种,对此类资源应当重新认识,不能用欧亚种的标准去看待它们。还有一些欧美杂交品种(例如云南的玫瑰蜜),首先要研究它们的成分特征及其在酿造过程的变化规律,在针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与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果实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酒的加工工艺,改进生产技术,使山葡萄酒或欧美杂种葡萄酒体现种质资源的特征,发挥产品的风味个性。
4、创建与推广适合于特定产区的栽培模式和技术。由于不同产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葡萄的品质影响也就不同,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产区的气候条件完全与葡萄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品质形成要求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栽培模式调节与改进葡萄果实生长的微气候,以限度地满足果实品质形成的要求。例如,光照不良、阴雨天气较多的地区,就应该使栽培架式通风透光,改善果穗及果穗周边叶片的光照条件;光照过强、少雨的地区,就应该采用能使果穗适当遮阴的栽培架式。通过栽培模式调节与改进葡萄果实边际环境,不仅仅为了防止日烧和病虫危害,而且能够调整和改善果实的风味成分,利于优质葡萄酒的生产。不同产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土壤条件也不同,种植的品种也应该不尽相同,所施用的栽培技术就应有针对性。例如疏果,酸度偏高的地区,疏上果穗有利于降酸,酸度偏低的地区,疏下果穗有利于增酸。因此,对于某一特定产区,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特性和所种葡萄品种的生物学特征创建个性化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做好葡萄酒“车间”的工作。
5、加强适合于特定产区的产品类型的开发与宣传。产区的自然条件不同,选用的葡萄品种不同,适宜生产的葡萄酒产品类型也就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地都种赤霞珠,都生产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即使都是赤霞珠,酒的风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气候凉爽的地区应当在干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以及新鲜果香型葡萄酒产品上做文章,较温暖的地区应当在干红葡萄酒,尤其是陈酿型干红葡萄酒产品上多做些文章。拥有特色品种的产区更有条件研发特色产品,例如玫瑰香表现好的地区,不要把好果子都当鲜食水果买掉,应该用优质果品生产精品玫瑰香型葡萄酒;云南的玫瑰蜜可以再改进一下栽培模式,控制产量,适时采收,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酿造工艺,这一具有草莓香型特色酒种的品质会大幅度提高。云南太阳魂酒业公司用当地的水晶葡萄研发的草莓香型干白葡萄酒也很有特色。在进行特色葡萄酒产品研究与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向消费者宣传,宣传产区自然特色、宣传葡萄品种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吻合性、宣传葡萄酒产品中能够体现产区自然特色和葡萄品种风格的品质特点,让消费者喝到的不仅是保健品,还是蕴涵大自然风情的艺术品。不仅宣传了产地、产品,而且还能正确引导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鉴赏,有利于推动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
只要我们深刻挖掘和发挥每个产区的特色与优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创新地研究原料资源及其栽培技术,依据品种特性科学酿造,就能够提高我国葡萄酒生产水平,增强葡萄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